精彩小说尽在灵武文学网!

小说首页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首页 > 小说库 > 穿越 > 快穿大明:我在国子监当博士 > 第4章

第4章

恐龙吃萝卜 2024-07-02 11:18:22

但紧接着,他又立刻叫停。

朱元璋想到,贸然唤沈飞入宫,恐怕会给他带来杀机!

还是亲自去见沈飞为好!

“罢了,不必传召。”

内侍小黄门颇为纳闷,皇上素来言出必行,今天为何忽然改口?

虽然疑惑,但他仍遵命退出。

毕竟皇上今日情绪不佳,他可不敢撞枪口。

方才皇上砸瓷器的举动,吓得他魂飞魄散。

虽那些瓷器看似寻常,却是皇上钟爱的御用品,伴随他数十载光阴,即便是各地进献的珍品,皇上也舍不得更换。

内侍清楚,皇上今日必是气愤至极。

朱元璋坐在椅中,眼神掠过一丝犹豫挣扎。

原本打算请沈飞入宫详谈讨伐元军的战略。

然而转念一想,待明日徐达等人酒醒后,再行询问也不迟。

要做一个好皇帝,应当给予部下改正错误的机会,不能轻易断送他们的前程。

“姑且忍耐,再观察一番。”

“明日早朝,他们必定会把握机会赎罪立功。”

“念在旧日情谊,再给他们一次机会。”

如此自我劝慰良久,朱元璋才勉强抑制住内心的冲动。

次日黎明,宫廷之上。

朱元璋尚未驾临,徐达、冯胜、李文忠等人早已窃窃私语,各怀忐忑。

“魏国公,昨晚的事情该如何应对?”

“皇上肯定会生气吧!”

“我们说的话,皇上肯定听见了!”

“倘若皇上降罪……”

冯胜眼中透出忧虑,自半夜酒醒以来,他便一直辗转难眠。

徐达听罢微微蹙眉,心头亦充满疑惑。

细想之下,皇上或许确实听到了那些话语。

可皇上为何当时没有发作呢?

尽管心存此念,徐达却没有言语。

几位昨夜一同饮酒的副将赶忙宽慰道:

“宋国公无需过于焦急,皇上或许没听到后面的谈话。”

“对啊,皇上若真听见了,按照他的性子,咱们怕是早就挨罚了,哪还能站在这里啊!”

他们昨夜饮酒多于交谈,此刻安慰冯胜,也是为了稳定军心。

“现在回想起来,还真是有些后怕,几杯酒下肚,嘴巴就控制不住了。”

“我记得似乎是魏国公发言后不久,皇上和毛骧突然现身,蓝玉也紧跟其后,没错吧?”

几位副将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,话题突然转向了蓝玉。

“哦,对!我当时确实是随着皇上一道过来的,他直接前往了后院。”

“当我们走到后院时,确实听到了魏国公的谈论声。”

“依我看,皇上大概没把这事当回事,毕竟他后来还和我们一起饮酒了嘛。”

蓝玉内心隐藏了一些细节,比如他义子曾对皇上拔刀相向的小插曲。

在他看来这只是小事一桩,皇上估计也忽略了。

至于将领们饮酒一事,他认为更不足为虑。

皇上真要责怪他们,昨晚就应该有所表现。

怎么可能拖到今日朝会?

无论如何,事已至此,他们除了等待皇上的裁决,也无法做出别的反应。

造反自然不可能,只能接受皇上的判决。

尽管如此,众人心中依旧无法释怀,忧虑之情愈加强烈。

关键时刻,徐达挺身而出,安抚众人的情绪。

“不必多虑,稍后自会见分晓。”

“总之,正如我所言。”

“当今大明离不开我们,皇上是不会对我们有过激举动的。”

徐达的话让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气。

没错,不论怎样,大明还需要他们去对抗元军呢!

若无他们这些大将,难道皇上要亲自披挂上阵不成?

看见众人安静下来,徐达眼中掠过一丝得意。

他站立的位置位于群臣前列的第一位,那是只有赫赫战功、功勋卓著者才能占据的位置。

自大明开国以来,每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都有他的身影,他的功绩无可争议。

这一点,即使是朱元璋也不得不认可。

徐达自元末至正十三年起就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,是朱元璋最初的核心力量。

无论是在早期与陈友谅的激烈对决,抑或东征张士诚,乃至后来北伐元朝残余势力,他一直是朱元璋麾下的核心将领。

不论是基于功绩考量,还是考虑到深厚的情谊,朱元璋都没有理由对他采取严厉措施。

“没有我,你的江山难以奠定!”

这便是徐达的自信来源!

他是一位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大将军!

朱元璋不可能对他轻举妄动!

恰在此时,徐达身后走出一名贴身太监。

“皇上驾到!”

整个朝廷瞬间鸦雀无声,群臣纷纷恭敬行礼,迎接朱元璋的到来。

徐达虽然表面上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态度,但实际上却收敛了许多。

他低头行礼,事后也不敢抬头直视朱元璋,一脸惭愧。

彻底清醒后,他想起一件事。

他们擅自在大帅府饮酒,明显违反了军纪。

仅凭这一点,朱元璋就有充足的理由对他们进行重罚。

军纪面前人人平等,这是铁的纪律。

对此,他理应表现出悔过的态度。

然而,徐达他们担忧的情况并没有发生。

朝会初始,朱元璋并未责怪他们,反而询问起北伐战略安排。

“这次北伐,大帅府有何具体谋略?”

朱元璋斜倚龙椅,表情平淡,内心思绪难以揣测。

他并非不愿追究徐达等人的过失,也并非顾虑临时换将的禁忌。

他纯粹是对沈飞提出的那十二条狠辣计策感到好奇。

究竟何等妙计,能令庞大的元朝帝国走向终结?

……

这个问题困扰着他,从昨日白昼直至现在,内心焦虑难耐。

若非顾及老部下面子,他早就召沈飞前来亲自质询了。

尽管元朝颓势已现,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。

他们现存的实力仍足以给大明制造麻烦。

况且,历经战火洗礼的大明百姓急需喘息休养生息,这关乎着大明千秋万代的基业!

朱元璋心中已有筹谋,作为开国之君,他要为后代打下坚实基础,树立楷模。

他矢志成为一代明君!

“回奏陛下,针对攻打元廷,我们拟定了兵分三路的计划。”

“我将亲率中路大军出击,左副将军李文忠负责东路,征西将军冯胜指挥西路。”

“我等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出塞!”

“中军预计三月抵达山西边陲,经雁门关北上,直捣黄龙,务求彻底消灭元贼!”

“左副将军李文忠则通过居庸关,瞄准和林,实施侧翼包抄,保障中军推进顺利!”

“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进发,目标锁定甘肃……”

徐达作为总指挥,详细汇报了已规划好的战略部署。

这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分散兵力策略,旨在防止被敌围困。

即使某路兵马遭遇埋伏,另两路也可迅速驰援。

作为经验丰富的军事家,徐达在布阵用兵上已达至臻境界。

众文武官员在听取此番布局后,均表示赞同。

战场上,强者往往无需繁复战术,以实力碾压才是上策。

既然大明已成功击败元军,改变原有阵型只会增加风险。

然而,朱元璋在听完后,面色骤然阴沉。

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这些常规战术。

徐达的这套打法,他岂能不知?

若仅限于此,又何必在朝堂上问询你徐达?

他急于了解的是沈飞的灭元毒计!

那十二条计策哪儿去了?!

你们大帅府难道将其囫囵吞枣了不成?!

退一步讲,即便沈飞的计策不够出色,至少也应该让我这个皇上知情吧?!

你们这些将领,是否真把朕这个皇帝置于脑后了?!

巍峨的奉天殿上,大明江山的稳固意味着殿中或将掀起血雨腥风。

从亳州城揭竿而起到如今坐拥江山的帝王,朱元璋的手段堪称铁血无情!

大殿之内,文武百官排列两侧,无不屏息敛声,不敢有任何言语。

面对朱元璋散发的强大威压,他们只能低首垂目,不敢与其目光交汇。

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。

皇者能洞察人间万象。

凡遇见者,皆须低头致敬。

朱元璋的目光中闪烁着锐利的寒光,倾听着面前臣子的汇报。

“皇上!近闻扬州府内收益颇多,民众四散颂扬您的恩德,料想不久将来,大明国力必将如日中天,皇上也将成为万代敬仰的圣君!”

朝堂之上,谄媚之音连绵不绝。

然而,并非所有君主都陶醉于谄媚之词。

尤其在朱元璋这里,越是逢迎之人,越令他疑心其内心藏奸。

当面对臣子们的恭维之态,朱元璋并未流露出过多欢喜,面容仍旧冷若冰霜。

他凭借一步步努力才登上这帝王宝座,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。

他知道,如今臣子们口中所说的一系列溢美之辞,或许扬州城内的百姓仍在困苦之中挣扎。

有的言语,只适合倾听。

有的事情,必须亲眼验证。

这一点,朱元璋心知肚明。

不论何时何地,他都不能让自己被下属所蒙蔽。

否则,在不久的未来,大明江山或将重蹈元庭覆辙。

朱元璋目光扫视群臣,冷冷发问:“还有其他事项吗?”

正当这位官员欲再启齿时,朱元璋骤然震怒,厉声呵斥:“一派胡言!”

帝王一旦动怒,足以引发腥风血雨。

“毛骧,把你的调查结果念给他听听!”

毛骧应声而出,“扬州遭受严重旱灾,土地焦裂,大量百姓流离失所,亟待朝廷施以援手!”

闻此言,该官员吓得腿软跪倒在地,全身颤抖不已,额头上汗珠滚滚,连连哀求:“陛下饶命,陛下饶命啊!”

朱元璋眼神越发冷冽,挥手命令道:“来人,拉出去斩了!”

此令一下,该官员面色转瞬苍白,竟昏厥过去。

顷刻间,一名身着锦衣卫服饰的男子步入殿内,阳光之下,官员发出凄厉惨叫,鲜血洒落天子脚下。

随着这名官员被处决,不少在场的文武百官脸色骤变,个个紧张得满头大汗。

“李善长,你即刻安排扬州赈灾事宜!”

“遵旨,陛下!”

目睹此景,朝廷上下文武官员无不惊恐不安,生怕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。

然而,朱元璋的眼神已转向武将队列中的徐达,之后又重新坐回了他的龙椅,因之前的教训而更加警醒。

后来,剩余官员在汇报事务时愈发谨慎小心,深知触怒朱元璋的后果极其严重。

片刻之后,朱元璋摆了摆手,发话道:“今日暂且到此为止,诸位先行退下。”

群臣齐声应和,各自匆匆离去。

但朱元璋的目光却锁定在了徐达身上。

原本他认为徐达作为军中翘楚,理应具备辨识人才的能力,未曾预料到徐达在这方面的表现竟如此欠佳。

早先的那一幕,实则是为了给徐达一个警示。

朱元璋盯着徐达,声音冷峻:“徐达,你留下!”

徐达顿时一愣,眼中充满困惑,不明所以,不知朱元璋为何独独让他留下。

其他官员则纷纷低头退出,直至远离奉天殿后,才敢放松下来,因为朱元璋的威严实在让人难以承受,仿佛令人窒息般压抑。

这些官员在瞥见台阶上那具不幸者的遗体时,不禁面露惋惜之情,心中暗叹:

“唉,这就是在陛下面前撒谎的下场。”

大殿之内,徐达身披武官袍服,面对朱元璋满脸不解,终于忍不住询问:“陛下……您有何事要吩咐吗?”

他与朱元璋自幼相识,自从朱元璋登基为帝后,徐达明白彼此间的身份鸿沟已然形成。

此时面对朱元璋,他只是忠心耿耿的一名臣子。

朱元璋缓步走下台阶,逼近徐达,面色转为严峻,冷冷追问:“朕听说有人向你呈献计策,你却未加审阅便将其丢弃,可有此事?”

此刻,强烈的上位者威压如同山岳般压下,即使是久经沙场、战功赫赫的徐达,也不禁感到一阵慌乱。

他脸上闪过一丝惶恐,心中暗忖:怎会不记得有这样的事情?

见徐达这般反应,朱元璋接着催促道:“你仔细回想一下!”

在帝王的威严之下,徐达不敢怠慢,迅速陷入了沉思。

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,他终于忆起是国子监里的那个年轻人。

徐达低声自语:“难道说的是那个小家伙……”

“哪个小家伙?”

徐达闻声抬眼,胆怯地回应朱元璋:“陛下……那个小子……他说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话。”

提及国子监沈飞的献策建议,徐达心中已然有所猜测。

徐达对此嗤笑不已,即使历经沙场多年,怎需一位乳臭未干的小子教他用兵之道?

若果真采纳那人的建议,只怕沦为他人笑柄。

朱元璋闻此言,脸色更显愠怒,轻蔑地说:“你都没看过,怎知那是无稽之谈?”

朱元璋紧紧盯着徐达,倘若是其他人犯此类错误,早已被他下令斩首,唯独对徐达,他愿意多费唇舌。

然而即便是徐达,倘若真的逾矩行事,朱元璋亦会毫不迟疑地下令处置。

朱元璋眼中射出一道寒光,对徐达说道:“你回去后,给我仔仔细细地查看那些计策!”

撂下这句话后,朱元璋转身离去。

徐达摸了摸头,疑惑不解,不明白为何朱元璋要他审视那些计策。

尽管想不通原因,但他不能在此久留,遂走出奉天殿,置身户外。

清风吹过,徐达略感轻松,然而却把朱元璋的话置于脑后。

在他看来,区区一个国子监的学生,哪能提出什么高明计策,认为此举纯属浪费时间,自信自身实力无需依赖他人计策。

既然上级要求他看,那就随意应付一下即可,至于那位书生气十足的人,他根本无需放在心上。

京城之内,一所庭院静立其中,这正是沈飞曾经耗资购置之地。

自被逐出国子监以来,他一直居于此地,时常有皇子前来接受教诲,日常过得悠然自得,远离朝廷的是是非非,宛如隐士般恬淡自在。

侍女款款走上前来,提议道:“大人,我给您泡壶茶如何?”

沈飞微微点头,欣然接受了她的建议。

按时间推算,约莫两个时辰后,皇子们将会陆续到来。

而他已提前准备好今日的教学内容。

沈飞想到此处,不禁微微眯起双眼,站起身来,双手背在身后,遥望远方的垂柳。

此次徐达率军攻打元廷,若不及时通报,可能给百姓带来巨大冲击。

虽然他对徐达的生死已不再关心,但不愿看到无辜百姓陷入困境。

深吸一口气后,沈飞决心借皇子之口,将这个消息传达给徐达。

至于徐达是否听取,那就全凭他自己决定了。

毕竟事已至此,他所能做的仅是尽力而为,一切听天由命罢了。

两个时辰过后,朱标等皇子相继抵达此地。

当朱标注目沈飞时,恭敬地行礼问候:“沈博士您好!”

紧随其后的朱棣亦上前致意:“沈博士您好!”

其余皇子也纷纷向沈飞表示敬意。

在他们心中,沈飞的形象已然升华,成为了通晓天文地理、学识渊博的尊师。

这段时期,他们在沈飞的讲授中收获颇丰,犹如开启了一扇通往新知识领域的大门,这样的体验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。

沈飞轻轻点头,环顾一圈后言道:“既然各位已到,那就先进屋落座吧,稍后我将为你们授课。”

朱标欣然点头答应,而后寻了个座位安然坐下。

其余皇子见状,也纷纷找了自己的座位落座。

今天的沈飞身着寻常衣物,看上去就像民间私塾里的教书先生,散发出一种亲和力十足的气息。

朱标满怀憧憬,好奇沈飞今天会传授何种智慧。

在众人目光的聚焦下,沈飞缓步走近,进而开始讲述:“每五百年必有英杰崛起,其兴衰转换之迅疾,令人惊叹。”

“在大明之前,曾有过多个王朝更迭。”

“那么,请大家试着分析一下,为何那些一度强盛的帝国会突然崩溃。”

面对这个问题,众皇子均感困惑,面露难色。

这时,只有朱标站起来,微笑回应:“大概是因为统治者昏庸腐败,以及贪官污吏残酷剥削,最终引起民怨沸腾,导致****。”

沈飞赞同地点点头,却又否定道:“你说得有一定道理,但并不全面。”

朱标面带疑问,等待沈飞进一步解释。

沈飞继续阐述:“除上述原因外,还有一个重要因素,那就是历史循环规律。王朝就如同一件衣服,总有穿破的时候,有时一次小小的跌倒可能会加速破损,这可以视为一个细微的转折点。”

“而促使转折点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。”

此话一出,众皇子面面相觑,一片茫然,

朱标亦表疑惑,诚恳请教:“学生愚昧,请先生详解!”

沈飞颌首,向前迈进一步,面向大家继续说:“徐达将军不久便会率军出征,对吧?”

朱标肯定地点点头,心中仍觉困惑,这两件事似乎关联不大。

此刻,正襟危坐的朱棣惋惜道:“我也想去前线效力,可惜父皇不允许,若有机会,定要让元庭见识我大明男儿的英勇。”

朱标听罢,蹙眉劝解:“父皇这样做自有他的考量。”

沈飞并没有在这一话题上过多纠缠,而是直截了当地说:“此次徐达若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,就必须采纳我的策略,否则此战恐怕凶多吉少。”

随后,沈飞透露了他的战略计划。

朱标听完后,眼前豁然开朗,兴奋保证道:“博士放心,我必定会将这计策转告徐达元帅。”

沈飞对此微微点头认可,倘若能够如此顺利进行,则最为理想。

他望向天际,挥手示意道:“此刻天色已晚,诸位皇子还是尽早返程吧。”

朱标等皇子纷纷向沈飞行学生礼节,随后转身离去了。

沈飞目送他们远去的身影,心中默念:“但愿这次,徐达能真正接纳此计!”

夜幕悄然降临,徐达宅邸之内,徐达身披锁子甲,端坐于厅堂中央,显得威猛异常,而在他对面的,正是储君朱标,因其乃朱元璋与马皇后嫡出,故继承大统之事几乎已成定局。

相比之下,其他皇子只能在其光辉下陪衬。

在朱元璋心中,唯有马皇后、朱标及自己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。

徐达对朱标颇为客气,面带笑容询问:“太子殿下驾临寒舍,不知有何要事相商?”

朱标回应一笑,坦然答道:“其实不想打扰徐叔,今晚前来,一方面是要为徐叔饯行,另一方面则有一条策略相赠。”

徐达满脸困惑地看向朱标……

计策二字……

原本心情尚好的徐达,在听到“计策”

二字时,脸色瞬间阴郁了几分,心中猜测莫非又是出自那同一个人的手笔?

徐达的笑容渐渐收敛,质问道:“究竟是何计策,不妨详细说明一下。”

若非太子朱标亲自前来,换成他人,徐达未必会给予这般礼遇。

朱标保持着温和的笑容,平静地将沈飞的策略娓娓道来。

徐达的脸色随着朱标的叙述逐渐转黑,果真是出自那同一人之手!

他摆了摆手,脸色越发阴沉,对着朱标询问:“太子殿下是否质疑我的经验,反而信任那位书生之见?”

面对徐达的疑问,朱标依然笑容可掬,从容回答:“并非如此,此战关乎我大明国运,徐叔还需谨慎对待。”

徐达深知继续辩论下去只会使事情更为复杂,因此只得暂时妥协,敷衍地挥手道:“此事不必再多言,我会自行决断。”

朱标无奈地叹了口气,拱手作揖道:“既然如此,我便不再打扰徐叔,就此告退。”

两日后,明军正式出征,这一天意义非凡,特别是此次北伐,若能一举击败元庭,就能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这片自古以来就属于**的土地。

然而,自从元庭败退后,这片土地就被外族侵占至今,无数汉家热血男儿无不渴望率军收复故土。

只要有可能收回,他的名字必将镌刻于青史,流传千秋,成为至高无上的荣誉象征。

在应天府城门之外,集结着十五万精锐之师,他们是大明的热血青年,此刻心**同秉持一个信念——北伐!他们身披锁子甲胄,手持熠熠生辉的长矛,矛尖寒光闪烁,透出一股深入骨髓的冷冽气息。

在这万马千军中,一位雄壮的身影傲然挺立,引人瞩目,此人正是威震四方的徐达。

如今的徐达比往昔更加神采飞扬,身着明军元帅的铠甲,麾下统领着数十万铁血大军。

然而,徐达的目光始终投向高台之上,因今天是个特殊的出征日,朱元璋会亲自前来为他们壮行。

阳光炽烈,矗立在广场下的大明劲旅依然保持着犹如标枪般笔直的身姿,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高台。

不久之后,一位身穿黄龙袍的人在群臣簇拥下走来,这正是朱元璋。

他在台上站立,眼中闪烁着光芒,帝王威严四溢,身后则陈列着两座庄重的大鼎。

自古以来,鼎被视为极为尊贵的器物,当年周天子曾以九鼎划分天下,唯有帝王才有资格拥有。

徐达同样紧紧凝视着朱元璋,这时,一名侍卫手捧宝剑上前,朱元璋接过宝剑,看向台下的众人,下令道:“徐达听命!”

这一声令下,徐达内心激荡不已,他一步步坚定地走向高台,深知这一刻至关重要。

待徐达走近时,朱元璋才将手中的宝剑郑重递给他,声音洪亮地说:“徐达,我今日正式委任你为大元帅,荡平元庭的重任,就交付予你。”

徐达立即单膝跪地,接过宝剑,誓言道:“末将领命,必不负所托!”

全场军队欢腾鼓舞。

朱元璋俯瞰着下方的士兵,语重心长地道:“自亳州起义始,我们与元庭抗争,击败陈友谅,扫平张士诚,而今元庭残部仍在觊觎我中原大地,今日,我们要彻底终结这一切!”

此言甫出,全军上下情绪高涨。

“剿灭元庭!”

见众将士高呼口号,徐达亦高举起手中的剑,振臂呼应:“灭元庭!灭元庭!”

朱元璋看到这一幕,深感欣慰。

若士气如此高昂,何愁元庭不灭?加上徐达统帅这十五万大军,朱元璋坚信,这次定能彻底击败元庭,收复失地燕云十六州,实现天下一统,开创万世太平!

稍后,朱元璋对徐达说:“我还是亲自为你送行吧!”

于是,朱元璋牵着徐达的手,两人并肩前行。

沿途,百姓纷纷拿出家中食品,为出征的将士们送行,他们心中同样怀着同一个愿望:彻底消灭元庭。

其余文武百官则紧随其后。

当朱元璋拉住徐达时,他意味深长地强调:“覆灭元庭的重大任务,朕全权委托于你!”

徐达拍拍胸膛,面带笑容回应:“陛下尽管安心!”

朱元璋见徐达如此坚决表态,心中也跟着宽慰起来。

然而,就在这个瞬间,朱元璋似乎想起了什么,突然问徐达:“徐达,前些日子朕让你研读《灭元十二策》,你是否已详阅,并将其铭记于心?”

此次北伐关乎国家命运,即便是朱元璋也不敢掉以轻心,毕竟一旦失利,大明可能会陷入长期衰落,这将是毁灭性打击,所以他必须确保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。

听到这个问题,徐达一时愕然。

什么“灭元十二策”

,他根本未曾过目,因为他认为那是出自年轻书生之手的浅薄计谋,不值一看,更无需记挂。

徐达身为洪武开国元勋,常胜战神,岂会对一个迂腐书生的策略有所倚重?他自有自己的灭元之道。

但徐达明白此刻若直言未读,恐触怒朱元璋,遂微笑着回应:“陛下请放心,那《灭元十二策》末将已悉心研读,现只待彻底歼灭元庭。”

朱元璋闻此言,也释然不少。

他认为《灭元十二策》中记载了不少实用战略,若能付诸实践,覆灭元庭指日可待。

既然徐达已研读,他自然安心不少,认定此次出征必将旗开得胜。

朱元璋深吸一口气,爽朗笑道:“好!朕静候你凯旋归来,届时将在宫中设宴,邀百官共庆你的胜利。”

徐达听罢,满面春风地回应:“多谢陛下厚爱!”

转瞬之间,朱元璋与徐达已至城门之外。

朱元璋再次叮嘱:“切勿急功近利,务必依照《灭元十二策》行事,朕在此为你送行。”

随着朱元璋的目送,徐达跨上骏马,在朱元璋及文武百官的注目中渐行渐远。

朱元璋脸上洋溢着欣慰之情,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领军出征的豪情壮志,气势磅礴。

另一边,徐达疾驰在马上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
对于朱元璋提到的沈飞,徐达颇不以为然,认为那不过是个空谈理论的腐儒,怎可能提出实战可用的良策。

战场上真正的凶险并非纸上谈兵所能理解,而是需要用一次次浴血奋战的经验积累。

徐达心中暗忖,国子监的那个小子,莫非真以为自己是韩信再世不成?

实乃历经无数次生死决战磨砺而成。

徐达心头暗想,那个国子监的小子竟然自比韩信,眼底闪过一丝冰寒,紧握拳头低喝:“哼,待我班师凯旋,定叫你尝尝厉害!”

应天府郊,徐达率大军踏上征途,对沈飞所谓的计策不屑一顾。

他深信自己多年的沙场经验,足以应对元庭,何须听从一介乳臭未干的书生之言?在他眼中,沈飞仅是个夸夸其谈的酸儒,毫不足论。

然而,徐达尚未察觉,一种潜在的巨大危机正悄然酝酿。

骄兵易败,何况主将已然傲慢至此。

院落之内,沈飞端坐椅上,桌边一杯热茶飘散着雾气。

他微眯双眼,吹开茶面热气,暗自思量:倘若徐达此番出征不采纳自己的策略,必将遭遇惨败。

小说《快穿大明:我在国子监当博士》 第4章 试读结束。

章节 设置 手机 书页

评论

上一章 | 章节目录 | 下一章

章节X

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

设置X

保存 取消

手机阅读X

手机扫码阅读